西藏雪頓節

奧德賽旅遊于2017-08-26 15:58:14编辑

雪頓節又名藏戲節,是西藏藏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優酪乳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說是吃優酪乳子節日。

雪頓節又名藏戲節,是西藏藏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優酪乳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說是吃優酪乳子節日。每年藏曆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優酪乳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優酪乳子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曆六月十五至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六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優酪乳敬獻,形成雪頓節。
後來雪頓節的活動內容逐漸演變為以藏戲會演為主,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戲節。這個節日不僅拉薩有,在日喀則叫“色木欽波”,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要小於拉薩。雪頓節在十七世紀以前是一種純宗教的節日活動,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規定,每年的藏曆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准外出活動,以免踏死小蟲,他們在寺廟裡要行三事:即長淨,夏安居直到解制。到藏曆七月一日開禁的日子,他們紛紛下山,這時農牧民要拿出準備好的優酪乳子敬獻。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雪頓節起源於西元11世紀中葉,節日最早在哲蚌寺形成,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蘇,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違背“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曆四月至六月期間,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優酪乳,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到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意希,賜于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
164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西藏掌權,五世達賴登上法王寶座,他駐錫的哲蚌寺甘丹頗章宮,成了這個王朝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還將大型 的文藝活動,學術研討,經貿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場面更加熱鬧非凡。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攜,背著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聖城拉薩切磋戲藝。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肴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商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幹一杯的“松准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藏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
舉行“諧潑”,相當於今天的領導接見和開幕儀式,就是各團體朝拜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哲蚌寺,並向達賴喇嘛致意。 六月二十九日清晨,由紮西雪巴第一、迥巴第二,下邊按江嘎爾、香巴、覺木隆、塔榮、倫珠崗、朗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排列順序,一個個團體相繼到布達拉宮左右相對的兩個大門口演出“諧潑”,即表演各團體的傳統開場儀式。據說開始時第一是賓頓巴,因為它是唐東傑布創建的第一個戲班,也因為它是宣導舉行雪頓節的五世達賴家鄉瓊結的戲班子。還據說居第二的本來是覺木隆,後因它戲演得好,最受人歡迎,所以放到藍面具班子的最後去壓陣。然後十二個團體一起到布達拉宮白宮頂德陽廈大平臺上去集體上演,但各演各的“諧潑”。孜恰官員或派人在此查點各團體到場人員,實際上也就是各戲班子向孜恰勒空報到。報到完畢,又到羅布林卡東大門口,也由一個個團體相繼表演“諧潑”。這一規定,據說是1951年春十四世達賴親政後新作出的。之後,戲班子悉數進人羅布林卡,在露天戲臺上給端坐於觀戲樓上的達賴喇嘛表演“諧潑”,實際上是覲見達賴喇嘛。為此,達賴的侍從官要給各團體的唐東傑布塑像或唐卡像獻上阿細或朗翠哈達。當晚,這些團體多數返回哲蚌寺。
藏曆六月三十日
舉行傳統的“哲蚌雪頓”。這一天正是哲蚌寺舉行浴佛節的日子。
其時,要把幾十丈高大的錦緞繡繪佛像大唐卡,由幾百個青壯年喇嘛一字長蛇陣地抬著,宗教樂隊為之伴奏著,抬到寺院西北邊的陡斜的後山崖上自上而下地鋪掛開,供數以千萬的僧俗群眾瞻仰禮拜。同時,這一天也是哲蚌寺維持政教活動正常秩序的鐵棒喇嘛“格貴”每年換任的日子。十二個團體按早先在哲蚌寺舉辦雪頓節的傳統作法,一個個相繼在大唐卡像前和紮西康莎兩地演一下“諧潑”,然後到噶丹頗章院子裡,舉行“哲蚌雪頓”正戲劇碼一天的演出。後來變成到哲蚌寺內管理自己這個團體的康村(僧院),如黨木隆到桑洛康村,迦巴因很晚參加雪頓節,就到哲蚌寺前的乃瓊護法神廟,給喇嘛們演出一段規定獻演的劇碼正戲。如六個白面具的團體一般都演《諾桑王子》片斷,尼木的塔榮、倫珠崗,因在50年代中期改演藍面具派,所以他們就演《朗莎雯蚌》片斷,或《文成公主》片斷。覺木隆演《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三個輪流在雪頓節上演的劇碼片斷。江嘎爾演《諾桑王子》片斷,迎巴演《頓月頓珠》片斷,香巴演《文成公主》和《智美更登》兩個輪換上演的劇碼片斷。這天中午,寺院要招待演員們吃優酪乳白糖米飯。當天晚上,各團體也都住在哲蚌寺有關康村裡。康村裡喇嘛也要招待自己的藏戲團體。
藏曆七月一日
與六月二十九日一樣,各團體相繼到和羅布林卡規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諧潑”儀式。後來也有改變成由12個團體在羅布林卡露天戲臺上進行聯合布達拉宮演出,實際上就是正式的開幕儀式。
藏曆七月二日
孜恰勒空在羅布林卡主要為四大藍面具藏劇團體於露天戲臺上給達賴喇嘛獻演作好全部準備,噶廈僧俗官員和貴族活佛等圍繞露無戲臺或在羅布林卡內選地搭起帳篷和圍幔,擺放地毯、卡墊、食物飲料和娛樂用具等,準備看戲、玩樂和朝拜達賴喇嘛。這天開始由四大藍面具派戲班輪流作正式獻演。
藏曆七月三日至六日
規定由迥巴、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露天戲臺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被規定的傳統劇碼整本戲,迎巴演《頓月頓珠》,江嘎爾演《諾桑王子》,香巴演《文成公主》或《智美更登》,覺木隆演《卓娃桑姆》或《蘇吉尼瑪》或《白瑪文巴》。這幾天,實際上是雪頓節藏戲演出的最中心活動。原先的露天戲臺是個面積不大、也比較低的土台,後在50年代十四世達賴時將其擴建成此樣子,面積很大,整個戲臺也加高了一些,上面鋪了石板。露無戲臺直接靠著達賴喇嘛觀戲樓閣下的大門,觀戲樓閣是個兩層的裝飾精緻的藏式金頂的建築,達賴喇嘛和他的經師就坐在兩層樓閣上的大窗臺口觀看演出,西藏地方政府的全體官員和其他貴族活佛等,都一字排開,坐在露天戲臺的南、北兩個邊沿。露無戲臺的東邊是廣大僧俗群眾席地而坐看戲的地方。演出結束後,達賴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當場要給這幾個團體比較豐厚的賞賜。因為黨木隆藏戲在藝術上發展得最完備成熟,演得也最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獲得達賴喇嘛和各階層觀眾格外的賞識,所以有時就讓這個團體連演兩整天,加演一個傳統整本戲。
藏曆七月七日
紮西雪巴是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戲影響最大的團體,接著在羅布林卡露戲臺上舉行一天的演出活動儀式。演一段《諾桑王子》正戲片斷,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開場儀式“甲魯溫巴”和“紮西”結束儀式,表示“紮西丹增”,即對雪頓節主要的中心活動圓滿結束,進行歡慶祝福,祈賜吉祥。
藏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
各團體紛紛去拉薩城區各處演出,叫“拉薩雪頓”。按規定,這之前在羅布林卡內的藏戲演出,女演員是不准出場的,女角也由男演員戴面具或化妝來扮演。而這一段演出,一般都是拉薩城區的各機關、寺廟、官員和貴族家請自己喜歡的團體去進行的,各團體的女演員也可以同男演員一起出場表演。在這些地方,藏戲隊不僅演規定的劇碼,而且還能演其他劇碼。
藏曆七月十六日以後
覺木隆藏戲隊可去拉薩城區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個別團體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區演出的,但一般都開始紛紛回到本地區去。如江嘎爾、迥巴、香巴三個團體首先回日喀則,參加紮什倫布寺的“色莫欽波”宗教藝術節,給班禪大師和堪廳僧俗官員及群眾獻演各自的藏戲。然後再回到各自的家鄉,給頭人和寺廟及群眾進行彙報演出。再如紮西雪巴在羅布林卡演出結束後,還要到拉薩西郊冬嘎和貢德林寺各演出一天,然後回山南趕在開始收割前,給凱墨溪卡頭人和紮西曲德寺高僧,以及家鄉的僧俗群眾演幾天戲。
藏曆八月一日開始
沙拉寺要過“沙拉恰秀”節,覺木隆要去演幾天藏戲,叫“沙拉雪頓”。

西藏雪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