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青藏高原之上,曾經也有過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蹤跡和遺產,這裏曾經誕生了一個偉大的象雄王朝,西藏本土的雍仲苯教在古象雄王國的土地上應運而生,如今在西藏,仍然有部分藏人信仰雍仲苯教,該教以“卍”字元號,均為逆時針,苯教徒轉山轉湖均為逆時針,這部分人如今大部分生活在以當惹雍錯為中心的區域,尤其是文布南村一帶。其石頭建築規模非常宏大,全部建在山腰,是古代象雄王國都城的所在地,這就是我們本篇所要介紹的象雄王國遺址,也稱穹宗遗址。整個象雄王國遺址群背依達果雪山,西臨當惹雍錯,地勢雄偉,很有王國都城的宏偉氣勢。

本文將為您大致說明象雄王國的歷史與發展,為您揭開纏繞在當惹雍錯周圍的象雄王國遺址的真面目,帶您走進幾千年前的人類古文明,象雄王國。

象雄王國的歷史與發展

據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象雄古國(事實上是部落聯盟),史稱羌同、羊同;至少在4000年前即形成,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1000萬。

據考證,象雄人居住在犛牛帳篷和洞穴裡,以畜牧為業、牛羊為食。10世紀後,吐蕃王室的後裔統治了象雄,開始傳播佛教,通用藏語,此後逐漸將象雄同化。西元7世紀初,在吐蕃王松贊干布還沒有創造藏文前,象雄的苯教師們就是用象雄文來繕寫苯教經文的。通過象雄文化,我們可以把西藏的歷史向前推進幾千年,其也是我國多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象雄和吐蕃都是古瑪桑赤面種族的分支,同屬一族,但語言不同。象雄的王室姓亭葛,是西藏古代一個氏族的族名,傳說源自於天神。宋代文人蘇冕所著的100卷《唐會要》的大羊同國條雲:其王姓姜葛,其中的薑字譯音有誤外,與藏文史料載王室姓亭葛音同。說明象雄族與吐蕃同出一派,並非像一些人所說,象雄為羌族,原是羌族的發祥地等等。據《雪山目錄》記載,吐蕃王室始祖聶赤贊普出世前後,象雄先後出現了十八代鵬甬王。

象雄王朝於645年被吐蕃王朝征服。吐蕃在其地設置象雄,又譯作“祥雄”,疆域中心地區位於今阿裏地區。它的疆域西起今阿裏地區的岡仁波齊,是為上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是為下象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紮一帶是中象雄。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象雄王國遺址位於西藏那曲尼瑪縣文部鄉辦事處不遠的窮宗,這裏的大片遺址即是象雄都城之所在。

象雄王國與雍仲苯教

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千年,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古象雄佛教發源於中亞的古象雄“岡底斯山”和“瑪旁雍錯湖”一帶,是古象雄王子辛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所傳教的如來正法,也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是以顯宗、密宗、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

苯教主張萬物有靈,是西藏最古老宗教。史載苯教的締造者敦巴辛繞是象雄第一代王。瓊宗地處達果山脈中段以西,其遺址群背依達果雪山,西臨當惹雍錯,地勢雄奇,富有王國都城之氣勢。遺址總占地面積約有一百平方公里,似一扼險而踞的大石堡山寨。

象雄王國遺址

離文部鄉南村20多公里處的瓊宗是一座幾十米高的石山。方圓百十米,青灰的岩石在高原的烈日下映出濃厚的黑影,如一匹史前巨獸,蜷伏在湖邊飲水,又仿佛靜默守護著高原“聖湖”,無言地見證著歷史滄桑。

這裏便是傳說中的古象雄王國遺址,是許多藏族群眾心中的聖地。人們跋山涉水來到這裏轉山,然後心滿意足地踏上迢迢歸途。

山坡下當惹雍錯蔚藍色湖水泛著粼粼波光,深邃若夢。山崖上有幾處據說是象雄古國的廢墟,層層石塊疊起,迎著高原的罡風,堅韌不拔的永恆靜默,破敗的殘牆在日光下象徵著時光的無情印記。

瓊宗附近的當惹雍錯是苯教徒最看重的“聖湖”,湖邊今存有一座建於懸崖山洞的寺廟——玉本寺,相傳為苯教最古老的寺院,香火十分旺盛。

這裏氣候溫和,適宜人類居住,能夠耕種農田。尤其是發現了有西藏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的苯教寺廟,達果雪山與當惹雍錯被奉為苯教的護法神,其岩畫內容幾乎都離不開苯教,並有苯教崇拜的太陽神、月神、大鵬、逆時“卍”符號等。

當惹雍錯的四周層巒疊嶂,逶迤綿延。有些山峰海拔超過6000米,峰頂的積雪終年不化。這一帶的山脈大都是東西走向,而當惹雍錯周圍的山則明顯地向南北延伸。東北岸南面的山麓,巨大的斷層三角面組成的陡崖,延伸數公里。有的地方平滑的石英岩壁高達二三百米。東岸山地海拔近6300米,有現代冰川發育,並保留有許多完好的冰鬥、冰懸穀和其他古冰川地形。附近的古冰礦磧物一直延伸到湖裏。

很難想像,在這個海拔4500公尺的地方曾經有輝煌的文明,或許正是雪山與聖湖的庇佑,才能讓當地的人在湖邊能夠繁衍生息,得以將苯教傳承至現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