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山南,除了遊覽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和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以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景點需要參觀,這便是距離雍布拉康不遠的西藏第一座佛堂,昌珠寺。這三個景點是去山南旅遊必去景點,缺一不可,尤其是桑耶寺和雍布拉康。

在藏語中,“昌”是“鷹、鷂”的意思,“珠”是“龍”的意思。相傳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惡龍,被松贊干布化身為大鵬降服後才得以建寺,因此得名。歷史上,蓮花生和米拉日巴等藏傳佛教史上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圍修行,仍存的修行地遺址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

昌珠寺位置、海拔、簡介

昌珠寺,英文名為Tradruk Temple,位於澤當鎮南郊外兩公里處的貢日山南麓,雅礱河東岸。昌珠寺始建於西元七世紀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昌珠是歷史上雅礱部落的肇興之地。相傳這裏過去是一片湖泊,裏面藏有毒龍,龍頭像蛇,非常兇惡。松贊幹布想在此竭水築城,但因有惡龍,無法填湖,於是請兩位法師引鵬鬥龍,龍敗,湖枯,於是埋以寶物,奠基建寺,便有了昌珠之稱,也是為紀念松贊幹布降伏妖魔的善行。

昌珠寺位於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里,屬格魯派寺院。建於松贊幹布時期,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寺中懸掛有一口銅鐘,在整個西藏都很有名。昌珠寺系吐蕃時期第一批興建的佛教寺廟之一,地當昌珠區治所。這兒林木蔥蘢,風景絕佳,古往今來一直是山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

昌珠寺歷史與發展

昌珠寺最初的規模很小,只有六門六柱和祖拉康,以後該寺在原有建築上曾經三次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

(一)寺史記載:“乃東貢瑪司徒菩堤幢曾對該寺大加修建”。其時代因而不會早於西元1351年。這次修建後增添了較多佛堂,可以說大體奠定了以後昌珠寺的格局。

(二)五世達賴時期曾對該寺作過較多修繕和增建,加蓋了大殿金頂、錯欽大殿門的門樓,除其底部留有少量原來建築外,餘皆五世達賴時期改建和增建。該寺前庭院南側的桑阿頗章也系其時的建築。

(三)“七世達賴格桑嘉措亦曾修繕此寺”。這次修繕和擴建後的昌珠寺,規模比以前擴大了百倍,面積達4667平方米(長81米、寬57.6米),擁有21個拉康和漫長的轉經回廊,屋頂飾以富麗堂皇、熠熠生輝的金頂,更顯得非同凡響。

昌珠寺共兩層,磚木結構。昌珠寺大殿下層佈局和形式與拉薩大昭寺大殿相仿。寺內保存有大量古代壁畫和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 尺尊公主及大臣祿東贊等人的塑像,造型古樸生動。五世達賴修葺時加蓋了金頂,十三世達賴亦曾維修。

昌珠寺建築結構詳細解析

昌珠寺由錯欽大殿、漫長的轉經回廊、廊院三部分組成。

【措欽大殿】供養松贊幹布、釋迦牟尼、觀世音的塑像。大殿二層殿名“乃定學”傳為昌珠寺中最古老的殿堂,主供蓮花生佛像。圍繞著天井與天棚四周的是面積較大的平臺通道,通道周圍在原下層佛殿的上部位置也築有數座佛堂。這裏為護法神殿。正中供奉護法神,牆壁為護法神的各種變相。

措欽大殿所在的大院前有高大的門廊,門廊兩端與圍繞在整個大殿外面的轉經回廊相界,適成一周,是為該寺外【轉經回廊】。大院大門外兩側塑護法神像二尊,站於兩旁;門內兩邊又塑四大天王,分立左右。大院內,前部中央為天井院落,其後接措欽大殿。圍繞天井院落和措欽大殿一周,則是內轉經回廊。回廊南北西三面牆壁上均有壁畫,南北壁繪佛傳故事,西壁則繪五世達賴、固始汗、第巴桑結三像,壁畫似清代以後的作品。

昌珠寺最大看點-珍珠唐卡

昌珠寺鎮寺之寶乃東澤措巴的珍珠唐卡,在二層一間低矮的房間裏,粗心大意的遊客很容易錯過。這是一件世界罕見的珍寶,用珍珠串起成線條繪出的“觀世音菩薩憩息圖”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時期,由當時的乃東王的王后出資製成的。整幅唐卡長2米,寬1.2米,鑲嵌珍珠共計29026顆,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綠松石0.91兩(計185粒),黃金15.5克,珊瑚4.1兩(計1997顆)。這幅價值連城的唐卡每天吸引著許多信徒遊客前來觀瞻朝拜。我在此珍珠唐卡畫前站立良久,深深為其閃閃發光的精美絕倫的造詣所震撼。

昌珠寺其他看點

釋迦牟尼緙絲唐卡

緙絲釋迦牟尼像,像高2.92米、寬1.72米,釋迦牟尼著紅色袈裟,袒右肩,袈裟上飾八珍寶(即法輪、白海螺、白傘,幢、蓮花、水罐、金魚、吉祥結);肌膚為金色,藍色高肉髻,背光中遍飾蓮花,結跏趺坐於覆蓮座上;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像左上為太陽,正中為三足金烏,右為月亮,其中有玉兔在桂樹下搗藥。像上端有梵文兩行。整幅唐卡織法平整、緊密,屬明代緙絲像中的精品。

跳神面具、壁畫

昌珠寺記憶體餘的跳神面具表現了佛像、歷代高僧聖人像。另外該寺還存有吐蕃時期的壁畫,與牆壁上細膩的新繪壁畫相映。

銅鐘

寺內廊中懸掛有一口銅鐘,鐘上銘文說這口銅鐘是漢族比丘仁欽監造,施主是赤德贊第三妃提氏,上有藏文銘文兩圈,陽文,字形與桑耶寺鐘同。據考證,鐘系吐蕃王朝赤德松贊時期所鑄,施主王妃菩提氏,與桑耶寺鐘施主甲茂贊為同一人。此鐘系漢僧監鑄,是唐蕃之間文化、宗教密切交流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