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山

奧德賽旅遊于2017-08-27 10:25:11编辑

藥王山又名 “夾波日”,意為 “山角之山”,位於紅山的右側, 巳布達拉宮咫尺相對,故而每年有眾多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在半山腰處拍攝布達拉宮。其海拔3725米,山上有一座廢墟,是藥王廟遺址。以8u兩山由一座白塔相連,底層是門洞,是拉薩的門戶。擴建了公路之後。兩山便拉開了距離。原來的佛塔已經拆掉,現在的白塔是後來重建的

藥王山又名 “夾波日”,意為 “山角之山”,位於紅山的右側, 巳布達拉宮咫尺相對,故而每年有眾多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在半山腰處拍攝布達拉宮。其海拔3725米,山上有一座廢墟,是藥王廟遺址。以8u兩山由一座白塔相連,底層是門洞,是拉薩的門戶。擴建了公路之後。兩山便拉開了距離。原來的佛塔已經拆掉,現在的白塔是後來重建的

藥王山

藥王山

藥王山上現在的一片廢墟原是座門巴紮倉 (藏醫學院) ,因具有宗教的性質,也稱“藥王廟”。釋迦能醫治百病,相傳藥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從吐蕃王朝時代西藏民間出現藏醫算起,這門古老的學問流傳了1000多年。7世紀,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時候,從大唐帶去了漢文化,其中有本中醫書叫《醫學大全》。此後金城公主備吐蕃 又帶去了醫書《月王藥診》,使得中醫的一此理論和方法逐步融合藏醫之中。8世紀,著名 “醫聖”宇妥。元丹貢布到印度學醫,繼承發展了中醫和印度醫學,著《四部醫典》。藥王廟逐漸集中了一批學識淵博的藏醫,大約在17世紀發展為藏醫學府,慕名而來的求學者使這座小廟日見興盛。17 世紀末,第巴·桑結嘉揩為發展藏醫。在山上修建門巴紮倉 (藏醫學院),從各寺選拔部分喇嘛來此學習醫藥知識。20世紀60年代以後,原屬於藥王廟的藏醫合併到門孜康,成為現在的藏醫院。它的門診大樓就在大昭寺西面宇妥橋的附近。為紀念藏醫的始祖,那條路命名為 “宇妥路”。

藥王山

藥王山

 藥王山東側的山腰處有一座洞窟似的小廟----喳拉魯普。建於吐蕃松贊干布時代,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據說,當文成公主思念家鄉時擾會來到石窟頂上的山崖,向東方遙望。石窟面積大約27平方米,呈於規則長產形,洞口有中心柱,洞內有狹窄的轉經石廊,岩壁和廊道兩邊有百餘尊石刻神像,在北面石壁上還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重臣吞米桑布紮、祿東贊的造像。

藥王山

藥王山

藥王山西側的摩崖石刻是一處著名的景觀,又叫 “萬佛牆”,此處山體不高,卻密密麻麻刻滿了大小不一的佛像。相傳松贊干布某日來到這裡,見到六字真言的幻影從山中顯現,即沐浴祈禱,又於光芒中看到觀世音菩薩、馬頭王、度母等佛像,於是他便讓人依照所現。在岩石上雕刻出佛像及六字真言。後人不斷在岩壁上開鑿佛像,由此形成了今日的規模。如今山腳下依然聚集著一批刻經石的人,年復一年地在刻著經板,只要有時間你就可在這裡看到刻經石的全過程。

藥王山

藥王山